基层设置的标识牌本意是为了明确责任范围和加强工作落实,但现阶段却陷入了形式化的怪圈,进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基层挂牌乱象
在贵州省贵阳市某社区服务中心的走廊墙壁上,挂有众多来自不同单位和系统的标识牌民政e线通,其数量已超过三十枚。与此同时,在另一座大型社区办公楼二层的一个不起眼角落,也悬挂着四枚类似的标识牌。这些标识牌涵盖多个领域,功能上存在显著的重叠。今年四月,当地政府针对“标识牌过多”的问题进行了整治,然而目前这一现象有所回潮,标识牌频繁更换,仅在检查时才会挂上相应的标识牌。
人员与牌子倒挂
江西省某县级干部指出,他所管理的社区仅有5名工作人员,却配备了29块指示牌。社区工作人员与指示牌数量之间的比例悬殊,过多的指示牌导致基层工作负担加重,工作人员难以有效处理这些指示牌所代表的众多繁重事务。
挂牌利益驱动
社区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愿,倾向于设立标志性的项目,原因在于挂牌活动有助于吸引项目资金。比如,若在社区内建立戒毒康复中心,就有机会获得数万元的项目资金支持;若社区成功获得省级关爱留守儿童项目的认可,仅需进行简单的墙面刷新和挂牌工作,即可获得五万元的工作经费。这一趋势导致社区在争取资金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审慎的挂牌行为。
形式挂牌之弊
上级机构明确要求各级单位必须设置标识,不论是否有人实际在岗。以农家书屋为例,挂牌之后往往门可罗雀,即便对外开放,也必须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在电商进村综合示范点、科普乡村e站等项目中也存在类似现象,形式主义倾向明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引发了公众的不满。
检查形式主义
挂牌完成之后,需接受上级的审核,这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将相关规章制度公开展示并设置记录簿。但事实上,许多挂牌活动只是表面文章,实际工作进展并不理想。具体而言,部分挂牌项目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未真正转变为服务于公众的具体措施。
清牌减负建议
基层单位在设置标识时,需着重展现服务特色,紧密围绕民众的实际需求,无需力求全面覆盖。必须明确事务的层级,并进行归类和优化。同时,简化标识工作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整理,还需关注那些不易察觉的记录和难以根除的考核机制。此外,还应支持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促使资源向社区汇聚,以保证服务的有效执行。
基层单位在挂牌过程中出现的过于形式化的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众多人士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民政e线通,寻求其根本性的解决办法。在此,我们真诚地邀请您加入这场讨论,分享您的观点。此外,您的点赞和转发将有助于增强本文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