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底临近,各机构正加紧进行年度总结工作。领导层提交的述职述廉报告理应揭示实际工作状况,然而,一些干部的汇报却与实际情况不符。这种形式主义现象究竟能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报告现状:表面光鲜背后
部分官员提交的履职及廉政报告书写得相当周密,朗读时颇具吸引力,对全年的工作成就进行了条理清晰的总结,其中亮点与创新经验丰富多样。但针对工作中的不足、存在的问题和失误,却只是用一些泛泛之词简单带过。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无懈可击,实则与实际情况脱节,成为一种虚假的官场游戏。
报告转变:新增“述廉”深意
近年来,在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民政副局长述职述廉报告,述职报告逐渐演变为述职述廉报告。其中,“述廉”二字凸显了对党建工作及党风廉政建设的全面综合评估。这一要求清晰指出,党员干部需心怀党的事业民政副局长述职述廉报告,成为政治上的清醒者;需心系民众,成为群众的知心人;需肩负责任,成为发展的引领者;需严守纪律,成为班子的表率。
报告要求:实事求是导向
领导干部在撰写述职述廉报告时,需着重强调关键点,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群众路线,展示工作成果的同时,更应注重问题导向。必须认真排查存在的问题、差距与不足,深入挖掘思想上的根源,准确锁定问题核心,采取针对性措施,立即进行整改,以确保来年工作能够顺利推进,消除障碍。
常见问题:老调重弹套路
一些报告在分析问题与不足时,常常重复陈词滥调。这并非因为自身学习不足,存在“以行动代替学习”的倾向,亦或是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信息掌握不足,最终以套话作为总结。这种只追求“凸显优点”、回避关键的做法,本质上是对“政绩观”的扭曲。
危害影响:多方面形象受损
仅凭文字技巧和资料美化来提升个人及单位的形象并非上策。若持续如此,可能导致干部与民众疏远、耽误事业发展,损害干部个人形象、党的形象以及政府的公信力。同时,党风、政风、文风、民风和社会风气也将遭受负面影响。
改进呼吁:回归真实本质
应当拂去思想上的杂质,揭开虚假表象的掩饰,恪守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呈现事物的真实状态。领导干部应当将述职述廉报告视为梳理经验、反思改进工作的良机,而非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化的展示。
针对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报告中普遍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并探讨如何切实加以遏制。对此,我们诚挚邀请广大网友积极参与讨论,通过点赞、转发和留言,共同为解决这一问题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