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省内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安排紧密且井然有序,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成功突出了工作重点并实现了全面贯彻,这一系列进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瞩目。
改革评价受重视
各地市及高校团委对年度改革工作的监督与评估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相关方案对高校考核评价的反馈流程进行了具体规定,明确指出省级及以上市团委直接管理的院校的评价结果需直接反馈至对应市团委。这一举措促使各高校对改革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并主动响应监督评估的要求,进而有效促进了共青团工作的有序开展。
高校工作细考核
高校共青团的考核流程极为细致。考核内容涵盖是否设有副校长专责共青团事务、专职团干部是否落实“1+100”联系制度等多个方面。同时,还包括对学校各级学生会组织运作和管理的评估,如是否接受同级团委的统一指导、校级学生会是否配备专人管理社团事务等。这些考核旨在全面保障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有效推进。
中学工作有落实
中学共青团工作的执行遵循既定的规范。市(地)级及县级团委需指派专人负责管理所辖中学的共青团事务,并执行地域性的联络管理机制。目前广东共青团改革方案,已有部分地区开始执行该规定广东共青团改革方案,而其他地区正积极推动实施。中学入团流程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包括实行联系人培养计划、团支部审查制度,并逐步推广在入团前进行20学时的团课学习。
干部培养在推进
团干部的培养工作不断推进。在地市级共青团组织中,专职团干部实施了“驻校蹲班”的管理模式,并遵循“1+100”的联络机制。此外,对学校专职团干部的轮训效果进行了评估。尽管有些学校尚未达到每两年轮训一次的要求,但正在努力进行改进,目的是提升团干部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活动开展见成效
高校共青团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平台,积极推动“四进四信”活动的开展。在此过程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大学生骨干培养班的学员人数和集中培训的频次得到了明确的规定。培养方式多样化,整体成效显著,有效地推动了青年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实践活动成果丰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次活动中,广东省众多高校的团队荣获了国家级及省级重点实践团队的荣誉,数量十分可观。这些荣誉体现了高校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极大热情和出色表现,同时也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7年,广东高校共青团在任务执行方面表现如何,这一结果又将如何影响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热切期待广大读者加入讨论与交流的行列,同时,我们也恳请各位对本文内容给予认可,并积极点赞及分享。